投资建议 | 增持 (维持) |
建议时股价 | $501.500 |
目标价 | $566.000 |
宁德时代是全球领先的动力电池系统供应商,专注於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和储能系统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营业务包括动力电池系统、储能系统和锂电池材料系统(主要是三元前驱体),其中动力电池系统又包括电芯、模组和电池包,应用於电动乘用车、商用车等。此外,公司还通过收购广东邦普进军电池回收业务领域,投资控股国外锂矿企业绑定原材料供应商,实现了上下游产业链的闭环布局。
全球领先的动力电池系统供应商
宁德时代是一家全球领先的新能源创新科技公司,公司成立於2011年,主要从事动力电池、储能电池的研发、生产、销售,此外,公司通过投资、建设及运营电池材料及回收、电池矿产资源,实现了上下游产业链的闭环布局。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公司已在全球设立六大研发中心、十三大电池生产制造基地(其中十一处位於国内,两处分别位於德国和匈牙利),服务网点遍布64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平均每三辆新能源车就有一辆装载宁德时代电池,储能电池在全球应用超过1,700个项目。2024年,公司以37.9%的市场份额连续8年位列全球动力电池安装量第一,以36.5%的市场份额连续4年位列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第一。
股权结构稳定,管理层技术背景深厚,股权激励绑定核心人才
截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际控制人创始人曾毓群通过直接和间接持股方式合计持有厦门瑞庭投资100%股权,厦门瑞庭投资持股比例占公司总股份的22.47%,为公司第一大股东。公司联合创始人,原副董事长黄世霖持股10.22%;副董事长李平持股4.42%;公司发起人股东合计占公司约43%的股份,持股较为集中。香港中央结算公司为公司第二大股东,持股13.31%。
公司创始人、董事长曾毓群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博士,先後创立了ATL、CATL,具有雄厚的锂电行业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公司於2015,2018,2019,2020,2021,2022,2023年多次推出股权激励,员工与公司利益深度绑定,这在技术创新快速迭代的电池领域,更利於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强大竞争优势铸就四千亿锂电帝国
公司在锂电池领域深耕多年,具备了全链条自主、高效的研发能力,在电池材料、电池系统、电池回收等产业链领域拥有核心技术优势及前瞻性研发布局,覆盖全球最广泛的动力与储能客户群体。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产业链整合以及全球化市场拓展,逐步确立了公司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
研发
公司高度重视研发,拥有六大研发中心,研发人员超过2.1万名。研发支出由2018年的19.91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86.07亿元(人民币,下同),且全部费用化,研发费用率维持在5%左右。截至2025年6月30日止,公司拥有专利及正在申请专利合计达49,347项,其中境内29,709项,境外19,638项。公司拥有锂离子电池企业省级重点实验室和CNAS认证的测试验证中心,参与了多项国家及行业标准的制定,还承担了多个国家级项目,如"十二五"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工程、"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专项等。
技术
在技术核心竞争力方面,自成立以来,公司相继推出商用车大电芯、高镍三元电池、无模组设计CTP等产品,并实现大规模商业应用,还率先推出高能量密度钠离子电池、M3P电池以及凝聚态电池等多种创新性电池产品,并形成行业内最全面、最先进的产品矩阵,广泛适用于乘用车、商用车、储能领域及新兴应用场景,具备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高充电倍率、宽温度适应性、高安全性等性能优势。
例如,宁德时代的神行Pro超充版电池是全球首款采用磷酸铁锂材料并实现4C超充的产品,具备12C的峰值充电能力,可在10分钟内补能478公里(WLTP工况),或实现20分钟内10%-80%的充电效率,在欧洲-20℃的低温环境下仍能保持高效充电能力。
麒麟电池采用第三代CTP技术集成高镍三元或其他化学体系电芯,能量密度最高可达255Wh/kg,最高可实现5C超充,具有能量密度高、快充性能佳、安全性能好等特点,可实现整车续航里程超1,000公里,公司宣称可实现三元锂电池的"零自燃",若该技术得到大规模验证,将极大提升三元锂电池在商用车领域的接受度。
客户
在客户绑定方面,宁德时代与多家国际知名车企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通过技术授权和海外产能建设,进一步拓展了其在欧美等新兴市场的影响力。公司覆盖了全球新能源车销量前十名中的九家客户,车企客户包括BMW、Mercedes-Benz、Stellantis、Volkswagen、Ford、Toyota、Hyundai、Honda、Volvo、上汽、吉利、蔚来、理想、宇通、小米等;储能客户及合作方包括NextEra、Synergy、Wärtsilä、Excelsior、Jupiter Power、Flexgen、国家能源集团、国家电力投资集团、中国华能、中国华电、中石油等。
产能与供应链
在产能扩张方面,公司电池年度产能从2019年的53GWh提升至2024年的676GWh,年复合增速达66.4%,高於同时期国内新能源车销量59.3%的年复合增速。2025年上半年宁德时代总产能为345GWh,产量310GWh,产能利用率为89.86%,高产能利用率反映生产效率和规模效应正在发挥正面作用。公司还有235GWh在建产能,预计2025年底产能能达到900GWh。
另外,公司通过与供应商签订长期协议、开展外汇套期保值业务等方式,有效对冲了原材料价格波动、技术升级不及预期等潜在外部不确定性风险。比如,宁德时代通过与富临精工子公司江西昇华的合作,提前支付预付款购买2025-2029年期间不低於後者80%产能的采购量,大幅提升了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供应保障。
市场份额
宁德时代通过技术迭代、产能扩张和客户绑定等多重手段,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动力电池行业的领先地位,还在储能系统、电池材料及回收等领域展现出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市场影响力。
根据SNE Research数据,2025年1-5月,宁德时代动力电池全球市占率达38.1%,较去年同期提升0.6个百分点。在国内市场,公司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动力电池市占率维持在42%-45%之间,而在欧洲市场,其份额提升5个百分点至43%。与此同时,甯德时代的储能业务也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展,2025年1-6月,公司储能电池产量继续位列全球第一。
2025年中期盈利能力再提升,市场份额保持稳固
根据最新的财报数据,宁德时代2025年上半年实现收入1788.86亿元,同比增长7.27%,其中海外收入612.08亿元,占收入比重34.22%;归母净利润304.85亿元,同比增长33.33%,扣非归母净利润271.97亿元,同比增长35.62%。EPS为6.92元。公司向全体股东每股派发现金红利1.007元,对应15%的派息率。
毛利率25.0%,同比减少1.51个百分点。根据新会计准则,产品质保金从费用项调整为成本项,销售费用率相应减少而毛利率略有下降。另外,碳酸锂等资源及原材料价格波动,公司产品单位销售价格略有下降。
净利率18.1%,同比增加3.17个百分点,达到2018年来的新高,主要受益於产能利用率高企,国产化率和良率的提升,规模效应显现,产品结构优化,汇兑收益增加,海外贡献增加等因素。
拆分单季,2025年Q1/Q2分别实现收入847.05/941.82亿元,同比增长6.2%/8.26%,和归母净利润139.63/165.23亿元,同比增长32.9%/33.73%。
拆分不同业务,动力电池收入1315.7亿元,同比增长16.80%,海外市场尤其欧洲市场表现显着,分部毛利率22.41%,同比下降1.07个百分点;储能电池收入284亿元,同比下降1.47%,主要受关税因素影响,分部毛利率25.52%,同比提升1.11个百分点;电池材料及回收业务收入78.87亿元,同比下降44.97%,分部毛利率26.42%,同比提升18.21个百分点;电池矿产资源收入33.61亿元,同比提升27.86%,毛利率9.07%,同比提升1.26个百分点;其他业务收入76.65亿元,同比下降8.0%,毛利率73.6%,同比提升22.6个百分点。
公司资产负债率持续下降,2025年上半年为62.59%,较2024年同期的69.26%明显改善。现金流强劲,经营性现金流净额586.87亿元,同比增加31.26%。
动力电池方面,公司已在德国、匈牙利等地建设生产基地,并计划在西班牙新增50GWh产能。受益于欧洲的新能源车市场快速扩张,海外业务的增长将为其提供新的利润来源。储能方面,宁德时代在往下游系统端延伸,中东、澳洲等项目也能贡献可观的盈利能力。随着AI数据中心、5G基站等新兴应用场景的崛起,储能需求将持续增长。
宁德时代在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全气候电池等领域持续发力,上半年推出第二代神行超充电池、骁遥双核电池、钠新电池,储能领域,公司宣布量产交付587Ah大容量储能专用电芯,发布全球首款可量产的9MWh超大容量储能系统解决方案TENERStack。固态领域,公司已组建领先的技术团队,投入持续加大,科学问题已经基本解决,预计2028年前实现固态电池的量产。这些技术的突破将帮助公司应对未来市场需求的变化,并进一步巩固其竞争优势和行业领先地位。
长期来看,全球尤其是欧洲和中国的电动车红利期仍在持续,创新业务的想像空间巨大,龙头企业的优势将更为凸显,强者恒强的格局有望持续。我们预计公司2025/2026/2027年的每股盈利分别为14.45/17.25/20.68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4.8%/19.4%/19.9%,考虑到宁德时代在全球电动化趋势当中将深度受益,或超市场预期,给予目标价至566港元对应2025/2026/2027年36/30/25倍预计市盈率,增持评级。(现价截至9月23日)
P/E Band trend for its A share
Source: Wind, Company, Phillip Securities Hong Kong Research
1)技术迭代风险;
2)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
3)宏观经济倒退影响终端产品需求;
4)地缘政治与贸易政策风险。
Source: Company reports, Phillip Securities Est.
(现价截至2025年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