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建议 | 沽售 |
建议时股价 | $2.790 |
市盈率 | $20.07 |
息率 | 6.100 |
1. 公司收入增加15%至13.41亿港元,其中,主要贡献来自於化妆品的零售和批发业务,占总销售额的92%。
2. 预计到2007年上半年结束,莎莎的零售店将达到89家(2006年3月31日时为81家)。
3. 零售和批发业务增长16%至12.35亿港元,其中,香港、澳门和上海的业务收入占81%。
4. 美容业务较上年增加4.4%至1.05亿港元,该项业务主要用於强化莎莎在美容业中的专业化形象。
5. 毛利润率从2006年上半年的44.2%提升到45.3%,这主要得益於零售业务的增长。
6. 公司录得租金和劳动力成本增加,尤其是在香港和澳门,这将对公司日後的经营利润率造成压力。
7. 进入10-11月(2007财务年度下半年的头两个月)以後,香港和澳门的销售显出颓势,销售额下降了1.8%,管理层将此归咎为天气暖和的总和效应(使护肤产品销量下降)。
公司正按照既定方针,努力拓阔其自家品牌产品组合(自有品牌与独家代理产品),这有利於公司提高毛利率。自家品牌在零售业务中的份额由去年的30%提高到32%,与此同时,零售业务毛利率也从40.7%提高到42.3%。莎莎最近又拿到了Methode Swiss和Beauty Formula等品牌的独家代理,进一步丰富了它在中国的产品组合。公司再次重申中期目标为自有品牌销售超过50%,这有望带动零售毛利率突破50%。为加快扩张步伐,莎莎将集中力量在百货商场和购物中心销售,而不是街头店舖。根据莎莎的估计,在百货商场开辟专柜的平均投资约为20万元人民币,这包括资本投资和起初货品的开支。相信向高利润产品市场进军毫无疑问是对莎莎未来发展十分有利的,但是这仍然会受未来广告及扩广支出以及公司争取品牌时的议价能力所限制。
2006年,莎莎在中国出现了1,700万的经营损失,公司计画在中国进一步扩张,目标是在2011年时使专营店数量达到100家。今年9月,莎莎在上海的第三家店开张,该店规模较前两家略小。估计莎莎已经找到了适合中国的经营模式,并正步入正轨。目前,莎莎的正式产品目录上已有注册单品550件,此外,还有200件单品正在注册过程中。
就产品售价而言,由於每个品牌都需要有注册费用,再加上国内的增值税,每样产品的售价均比在香港高出20%。这也是众多大陆游客涌向香港购买化妆品的主要原因。因此,香港销售额的提高绝对是因为内地游客购买增加的结果。最新资料显示,黄金周期间人均购物支出从5月份的最高点下降38%至3,850港元。虽然ITS(自由行计画)能使更多老百姓来香港旅游,但是内地游客的整体品质(即购买意愿和购买能力)也随之下降。总而言之,预计内地游客数量将略微增长,而人均消费则会下降,这种情况将不利於莎莎的销售额提高。
为了对冲欧元波动,莎莎出现了巨大损失,公司因此决定放弃对冲,转而限制非欧元交易以对抗汇率冲击。但是,莎莎无法在短期内取消所有的非欧元交易,因此最近的欧元升值必将对莎莎造成短期冲击。
广告与促销支出约占销售额的1.5%,预计莎莎为了扩大品牌产品组合,这部分支出将在未来出现进一步增加。
卓悦控股(653)是与莎莎最接近的竞争者,如果与它相比,绝对应该选择莎莎。但是根据上面的分析,加上一些关键因素还不明朗,笔者对莎莎明年的业绩持怀疑态度。在此,重申“沽售”评级。莎莎唯一的吸引力在於分红政策相当大方,分红超过100%,息率约为6%。
作者为证监会持牌人士,本文所提及之上市法团,作者及其有联 系者目前并无拥有财务权益。